2021年1月27日 星期三

《佛子行二》大寶法王

 2018年法王噶瑪巴紐約「佛子行」課程_系列五之二

生命之間息息相關,有眾生才有菩薩
主講上師:第十七世法王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
時間:2018年5月29日(二)下午3:30-4:30
地點:美國紐約河濱大教堂(The Riverside Church in the city of New York)
藏譯中:堪布羅卓丹傑
在簡略的請法曼達及祈請文後,法王隨即開始「佛子行」課程第二堂教授,從第十個偈文開始。
法王開示:
首先要和大家說一聲午安!早上我們說到三士夫道之中,中士夫與下士夫在《佛子行》這部論典中簡短提到的部分,這部論典對於上士夫部分講述比較多,也就是我們接下來要講授的偈文。
在下士夫當中主要提到,「如果一位行者畏懼三惡道痛苦而斷除各種惡行,這就是下士夫最主要修持」,雖說下士夫修持有許多種,但可以總結為這一句。而中士夫則是「觀察到三界本質為苦,因此希望需求解脫」。上士夫的主要修持,則是「空性和大悲合而為一的修持」,透過此修持,而從輪迴和涅槃兩邊都出離,而證得遍知佛果位。
■上士夫道
「上士夫道」分為兩部分:
(一) 發起菩提心,
(二) 從事菩薩行。
而在(一)發起菩提心的面向上,又有兩部分:
發起世俗菩提心,
發起勝義菩提心。
■發起世俗菩提心
觀修發起世俗菩提心部分,主要是第十和第十一個偈文:
自他平等
無始時來悲憫我,母等若苦我何樂?
為渡無邊有情故,發菩提心佛子行。(10)
自他交換
諸苦由貪自樂起,佛從利他心所生,
故於自樂他諸苦,修正換是佛子行。(11)
這兩個偈文當中,主要談到我們在定中、座中,也就是在一座法、一段時間中,可做的觀修:「自他平等」或「自他交換」的修持。
例如第十個偈文中,我們看到眾生的苦而生起大悲心,希望將快樂分享給他人而生起慈心,並承擔他人的苦而生起悲心。同時在最開始時,瞭解到他人想要離苦得樂和自己是一樣的,因此練習「自他平等」的修持,藉由修習「自他平等」,承擔他人痛苦。
總結來說,第十偈和第十一偈偈文,是談到觀修世俗菩提心時,在座中的修持。
■「轉違緣為道用」的四種狀況
接著從第十二句起的四個偈文,是「下座後」,也就是「後得」,當你離開蒲團、佛堂,回到生活後,也不應忘記佛法修持。這裡談到生活中遇到挫折時要如何面對,共有四種情況,教導要如何將不想遇到得情況轉為道用:
12. 身財遭奪時
縱彼因貪親盜取,或令他奪一切財,
仍將身財三世善,迴向於彼佛子行。(12)
這是教導,被他人搶奪時要怎麼做。
13.無過受害時
吾身雖無少過咎,他人竟來斷吾頭,
於彼還生難忍悲,代受罪是佛子行。(13)
這是說,當你遇到冤枉痛苦時要如何去面對。
14.謠言中傷時
縱人百般中傷我,醜聞謠傳遍三千,
吾猶深懷悲憫心,讚他德是佛子行。(14)
這是說,當別人中傷你,導致有不好名聲時,要如何轉為道用。
15.公然侮辱時
縱人於眾集會中,攻吾隱私出惡言,
於彼還生益友想,倍恭敬是佛子行。(15)
這是說當別人詆毀你時,要如何將逆緣轉為道用之法。
這四個偈文分別談到,四種你生活中遭遇不想遇到的狀況,這其實很常見,人與人相處時,常常會遇到逆境、褒貶、苦樂等,重點都在於遇到時不要貪執,同時將逆緣轉為道用,成為你修持的助緣。
這四個偈文這樣念起來容易,其實要做到是很困難的,的確,要當一個菩薩並不容易,尤其當如果你不具備勇氣,面對生活中突發其來的逆境、不可抗拒的苦或樂等狀況時,若你不能忍下來,或過於貪執,都是無法成為菩薩的。菩薩需要具備勇氣與信心,可以說是無因不成,並不是大乘行者就會自然成為菩薩,這是需要慢慢地、逐步練習的。
■「難忍能忍」的兩種提醒
接下來兩個偈文,談到某些難以忍受的狀況時,也要面對及轉為道用。
16.恩將仇報時
我以如子愛護人,彼若視我如寇仇,
猶如母對重病兒,倍悲憫是佛子行。(16)
遇到以怨報德時,也要忍耐下來。
17.遭受欺凌時
同等或諸寒微士,雖懷傲慢屢欺凌,
吾亦敬彼如上師,恆頂戴為佛子行。(17)
當遇到不如自己者,不論是學問財力上都不如己,卻輕視自己時,也要忍辱下來。
■貧富不忘佛子行
接下來兩偈文,則是分別談到,無論貴賤貧富時,你都仍要堅定保有菩提心,都能夠堅定利他,不忘失自己的佛子行。第十八個偈文是說,貧賤時不忘佛子行;第十九個偈文則談到,當生活好時,也不忘佛子行。
18.貧病魔擾時
雖乏資財為人賤,復遭重病及魔侵,
眾生罪苦仍取受,無怯弱是佛子行。(18)
19.富貴聞名時
雖負盛名眾人敬,財物量齊多聞天,
當知榮華無實義,離憍慢是佛子行。(19)
■貪嗔轉為道用
第二十及第二十一偈,則分別談到要將嗔心和貪心轉為道用,
20.嗔心起時
倘若未伏內瞋敵,外敵雖伏旋增盛,
故應速興慈悲軍,降伏自心佛子行。(20)
21.貪心起時
五欲品質如鹽滷,任幾受用渴轉增,
於諸能生貪著物,頓時捨卻是佛子行。(21)
指說我們對於喜歡者生起貪心,對不喜歡者生起嗔心,無論何時,你都應不忘失菩提心,但我們常會因為煩惱生起而忘失菩提心,這是不行的,我們隨時要多去觀察自己的貪心和嗔心,知道貪瞋是不好的而去斷除,之後在生活中生起貪心或嗔心時,都能坦然面對,將其轉為道用。
以上就是「世俗菩提心」部分,接下來會談到「勝義菩提心」,這部分明天再講。
■謝謝眾生,幫我實踐佛子行
今天談到世俗菩提心,這非常重要,因為主要的菩提心、菩提心的本體,在講的都是世俗菩提心,勝義菩提心主要在講證悟空性的智慧。當我們講到「菩提心」,主要講的是世俗菩提心的部分。
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科技發達的網路世界,人和人的距離其實比起以往,是更加緊密,相互的影響也更加真實快速,人與人之間、生命與生命之間,到底是如何影響對方?其實可以快速地、真實感受得到。
當生活中在這時代,可以幫助我們瞭解到佛子行中講到重要一點,也就是「眾生」,眾生和你息息相關的,在這時代,很容易瞭解到,我們不是獨立自主的、不需要依賴他人的個體,這就是佛子行要教導我們的、眾生和我們自己的關係。
「生命之間彼此息息相關」是極為重要的體會,若連這點都無體會,我們會更加痛苦,因為如果很自私、佛法用語就是「我執很重」的話,就會製造更多痛苦,世間難以和平。要關愛自己,但不應過度或偏執,因此佛子行中最重要觀念,就是「生命彼此息息相關」,這是必須要有的重要觀念。
■座上好好練,遇到才做得到
為幫助我們能常常保有這種「眾生生命息息相關」的了悟,我們必須要在座上不斷練習「施受法」,在生活中面對問題、將問題轉為道用。
「施受法」、「自他交換」法是一種觀想,往昔祖師也提到,有些人僅是觀想,但也有人真的能做到。過去有些祖師真的能將他人痛苦領受過來,但對一般人而言,施受法主要是幫助你在座中練習、熏習自己,將快樂給予他人、領受他人的苦,隨時有這樣觀念、練習、準備好,生活中遇到時,才做得到。
不然,在座中會觀想領受他人的痛苦;但當實際上遇到問題時,都把痛苦給別人,或帶給他人很多痛苦,因此在座中養成很重要,在生活中才用得上,也就是在生活中要練習面對和運用,在「座中」和「後得」時,要同時並進,這是很重要的。
■給菩提心機會,不給煩惱藉口
以我自己為例,很多人認為我是噶瑪巴,有這麼大名號,應該就是佛吧?就是一個活生生的菩薩吧?其實以我個人感覺來說,我自己覺得我就是一個普通人,甚至還比普通人更多麻煩,事實就是如此。我一生問題比較多,生活中遇到很多起起伏伏的狀況,可以說是「裝得是噶瑪巴」吧。
很多人總是問我說,你遇到這麼多考驗、問題,你到底如何處理、度過?背後感覺是認為我修行一定很好,才做得到。我只能說,一個人不修怎會有修行?我只有一種狀況,就是「我沒有選擇」,因為我被稱為噶瑪巴,自己只有面對,不能逃避。
當我們談到修行時,常會想要逃避,當貪心嗔心生起、他人橫加褒貶、順逆境界起伏時,總想要找藉口,但修行最重要一點是「不要給煩惱機會」,只有面對,不要找藉口。
我們只能給菩提心機會,不能給「生起煩惱」機會或找任何藉口,你不能逃避,只能面對,這是我的身分告訴我的,我只能接受、只能面對。一般人很容易找個藉口,為煩惱找出路,雖未必正確,但總編得出來一些理由,這樣欺騙下去,最終會騙得自己不會有任何進步。
■該擔心的是「做不做得到」
有人可能這次會期待我會給予精闢講解,可能會讓大家失望了,首先自己有點擔心三十七頌內容很多,會講不完。其實一個具德的上師不會擔心內容講不完,比較擔心能否做得到。所以我有這樣的擔心,代表我不是一個好的上師。
另外也要看聽法大眾的情況,有時對於一些弟子在時,某些環境、不同聽法眾時,會泉湧一般地講出很多內容;但有些弟子、法友聚在一起時,似乎就不會想要講很多,也不知道是自己的問題還是弟子的問題,就是腦子空空講不出來,總之這次不會講特別多。
(法王轉為講英文)我已經離開大概有印度一年,在美國大概八、九個月,滿長時間沒有給予教學,主因就是覺得自己不夠資格講授任何佛法,這可能是我最主要的問題吧。
像是今天要教授《佛子行三十七頌》時,我似乎應該要講多一點,但有一些擔心,怕會講不完,真正的好上師擔心的是「是否會做到」,因此會有講不完這樣的擔心時,代表我不是好上師。
在唱誦《了義大手印祈願文》、〈第十七世法王噶瑪巴長壽祈請文〉及〈迴向文〉後,圓滿第一天的第二堂課。
附註:本文所引偈頌,為法王噶瑪巴著作《法王教你做菩薩》所用譯版,即嚴定法師譯、如石法師修訂版,與現場法本稍有不同。
轉載分享自 https://bit.ly/3h0r7I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