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法王噶瑪巴紐約「佛子行」課程_系列五之五(圓滿)
為了利他,提正念劍斷煩惱
主講上師:第十七世法王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
時間:2018年5月31日(三)上午10:30-12:30
地點:美國紐約河濱大教堂(The Riverside Church in the city of New York)
藏譯中:堪布羅卓丹傑
首先和大家說早安,今天是我們課程最後一天,早上會圓滿課程。延續昨天講到佛子學處的六度學處,接下來繼續談到大乘經典中所談的四法、四種學處(後兩種):
33. 不貪親友
貪圖利敬互爭執,聞思修業將退失,
故於親友施主家,離貪著是佛子行。(33)
四法當中第三法,要斷除對於親友、施主家的各種貪著。為貪圖從施主、親友身上得到各種供養恭敬,許多大乘行者不僅會相互爭執,也會造成聞思修三者的退失,因此一個佛子要斷除對於施主、親友家的貪著。
此處在教導要斷除對利養的執著,換句話說,就是要少欲知足,因此噶當派口訣說:「知足者最富有,無貪者最喜樂」,不然坐擁世間財富也不會滿意,心中仍會不安,知足者一點點食物就很滿足,而無貪者沒有焦慮,因此是最快樂的,因此也說:「無貪最自在」。
34. 不說惡語
粗言惡語惱人心,復傷佛子諸行儀,
故於他人所不欲,絕惡言是佛子行。(34)
接著第34偈文提醒:一個菩薩要斷除各種惡言。這並不是太難理解,如果帶著貪嗔癡三毒而說粗話或惡語,是不好的,無論是不是真話,不論是自己說或唆使他人說,粗言惡語都要斷除,因為會惱怒人心,同時也毀壞菩薩該有的行誼,一位佛子講話要說「柔和語」,而不是粗言惡語。
■菩提心第三學處:斷除煩惱
35. 煩惱頓捨
煩惱串習則難治,勇士明持正念器,
貪等煩惱初生時,即摧壞是佛子行。(35)
以上談到菩薩該有的學處第一大學處「六度」,以及第二學處「經中四法」,現在要教授的是菩薩的第三學處:要學習如何斷除煩惱。
■修行像演習,平常多練實戰才有效
我們逐句解釋來看,當我們生起各種貪心煩惱時,若沒有即刻對治而放任它,養起了這種不斷生起煩惱的習慣,而不去對治時,真要斷除煩惱時,會非常困難,因此隨時要保持正念正知。「正念」就是「不忘取捨」,「正知」是「隨時覺知到自己身口意狀態」,也就是一種覺知力,就像一個勇者隨時拿著寶劍一樣,隨時保持警覺,貪心等煩惱一生起時,就能立刻用正知、正念的寶劍將它斬斷,這就是佛子該有的行為。
因此過去噶當派祖師都在教授一個道理:「當煩惱得到對治時,就是佛法」,反之,放任煩惱就不是佛法、就不是修行,因此噶當派祖師說:「當你做任何修持時,都要把它作為對治煩惱的方法,要成為調伏自心的助緣。」
因此,什麼是「法」?什麼是「dhrama」?「法」有不同很多解釋,其中一個就是「降伏自心」,佛法就是一個調伏己心的工具,意思是說,工具就是要拿來用,而不是供起來,要用所當用,要用來調伏己心,這樣修行才會起到作用,佛法才會有意義,修行才能真正派上用場。
修行佛法是不能輕忽、要認真去做的,往昔噶當教法教導說,心裡一生起煩惱、惡念,就放一顆黑石子,生起善念就放白石子,他們是每天這樣如此仔細地觀察起心動念。而我們不要說「觀察」煩惱或善念了,到底每天生起多少惡念善念,都不知道,反正就讓念頭生起,因此修行半天,都沒有進展。
這就是為何我們每天都要做一些課誦和本尊儀軌的念誦、觀修,目的都是在提醒自己:修行要有一步一步的計畫、目標,不僅是一種「沒做完不行」、充滿壓力的功課,而是你很清楚原因、知道這目的是為了每天養成一個習慣,去引導自心,而不要放任各種妄念生起。太久的放任會讓心野了,就和孩子一樣會被慣壞,往後調伏就很困難,每天功課就是導引自心,就如同把孩子帶回家,讓他感受到家中的溫暖和悅,他就自然願意回家了,心也容易柔順下來。
很多人會以為修行就是一種喜悅、放鬆、平和的狀態,有人想到禪修時,就想到這樣的畫面:放鬆的坐在舒服的坐墊上,面帶微笑……其實修行佛法不僅如此,相對的,其實並不見得舒服,是你需要去努力、去面對很多問題的。
真正修行如同軍事演習一樣,多演習,遇到戰爭時,自然用得上,如果能將演練當成實戰,遇到真正實戰時,就能輕鬆應付。換句話說,修行並不輕鬆愉快,有時還滿不舒服的,因為實際的生活就並非一片坦途,會有很多挑戰、痛苦,因此修行並不是要你自我逃避,把頭埋在一種舒服愉悅狀態中,這並不是修行。
■菩提心第四學處:守護自心
36.正念正知
隨於何時行何事,應觀自心何相狀,
恆繫正念與正知,修利他是佛子行。(36)
這個偈文在說,要保持正念、正知而利益他人。
■一切行住坐臥,不離正念正知
前面說了這麼多菩薩應有的行持、修行次第,總結而言,就是這一句:「菩薩在一切行住坐臥中,都要能保持正念與覺知」,知道自己心的狀態到底是善是惡,首先要不失覺知,其次除了正念與覺知,還要帶著利他的心,隨時行持利眾事業,這就是佛子的學處要點。
菩薩佛子學處非常多,要如何不忘失?應該把握的要點,主要就是要守護自心,要如何守護呢?就是不離正念覺知,努力隨時保持正念覺知,這就是一個菩薩佛子最重要的事。
什麼叫做「正念」?就是不忘失取捨之力,不忘失何者該做、何者不該做的道理。
什麼叫「正知」?就是隨時覺知你身、口、意的任何狀態,現在是善是惡?是對是錯?而不是糊里糊塗地恍神,這就是保持覺知。
因此可以歸納的要點就是:你要保持正念和覺知,若不具備正念覺知,就很難對治煩惱,而很容易有煩惱的話,菩薩的學處也很容易壞失。
因此,過去噶當派善知識說:你要「隨時以正念做觀察,隨時以正知做呵護,隨時保持不放逸」來警惕自己,正知、正念、不放逸各有其功能,然而共同的目標只有一個:隨時覺察「煩惱是否生起」。因為煩惱是唯一要對治的敵人,唯有如此,煩惱才能被調伏,才有可能達到佛子的行持。因此要保持正念、正知、不放逸去調伏煩惱,唯有如此,才可能調伏煩惱,達成佛子行。
■真實迴向,是放下貪著、全然付出
接下來第37偈,是將所有的善迴向佛果:
37. 迴向菩提
勤修諸行所生善,為除眾生無邊苦,
咸以三輪清淨慧,迴向菩提佛子行。
這個偈文在教導,為何我們要做迴向?就是將努力歡喜而做的各種佛子行持所積聚的一切善,都要迴向給所有眾生,希望他們離開各種苦難;同時,我們是帶著三輪體空的了悟,將功德迴向眾生證得菩提,目的是希望讓佛子行的功德不壞失,這是一種極為善巧之法。
一個菩薩的迴向,在這個偈文當中說得很清楚,一個菩薩會將一切善行,全然的迴向給眾生,希望消除眾生痛苦,當這樣全然迴向時,本身就是一種善行,又可以將此善迴向,因此全然的迴向善根是無盡的,如同蘊藏的地下寶藏、永遠沒有完盡的一天,因此菩薩的迴向,是全然給予、全然奉獻付出,不會完盡。
因此迴向絕對不是口上念念而已,最重要的是:要具備大悲心,這是迴向的根本,而且要有具備「完全放下、全然布施」的大悲心,同時還要具備無我的智慧,這樣的迴向,就真的能夠如同虛空一般無盡,就如同取之不竭的寶藏一樣,這樣的善是源源不絕的,這就是菩薩應有的迴向方式。
舉例來說,一般世間人的遺產分配,如果沒有交代清楚,結果會造成一些紛爭,因此常常會說要立好遺囑、分配好財產才走,遺產留給誰?要指定清楚,一般都會給最親的親友。迴向有點類似把財產給人,但這種的善是更加廣大,要給的是誰?總之不會再屬於你而已,要將此善迴向給遍虛空一切眾生,毫無保留的給予一切眾生,你如此想一下,會發現並不容易做到,一個人辛勤一輩子,要裸捐出去並不容易。很多人認為迴向只是想想而已,不用真的給出去,嘴中念念就好,手中還是抓得非常緊。
接下來講一個故事,這故事是西藏牧民故事:牧民有時常被認為比較傻、比較鈍,常被看不起,但其實有些也是很精明的。有一次,一位藏區的上師給予灌頂時說:「各位弟子,你們要觀想得到轉輪勝王功德、得到佛果、得到功德」等等。等到灌頂結束前進行供養時,一個牧民也有樣學樣,將懷中僅有的酥油拿得高高的,向上師說:「上師呀,現在也請您觀想,您已經得到這供養了」,接著他將酥油又收回去了。
我們常將口中念念有詞的迴向文,當成只是想想,其實不僅是想想而已,要真正迴向並不容易,要無貪無執才是真正迴向。因此偈文中提到「三輪清淨慧」,意思是迴向時要觀修「三輪體空」,記得迴向者、迴向對象及迴向之事都是空性的,這就在告訴我們無貪無執的道理,不然有人不瞭解,會想為何要做迴向?「三輪體空」的智慧就是在教導我們:真正的迴向,是一念心不再貪著,這很重要。
想想我們的修行有時真的很奇怪,我們假修、假迴向,卻想得到真功德,這真的不合理,不是嗎?就如同這個故事一樣,上師假灌頂就想得到真酥油,弟子也要上師觀想得到酥油,上師說不定還會生氣、從法座上跳下去搶酥油呢!同樣的,如果我們不真修持,怎麼可能得到真功德呢?重點在於自己要真實做迴向,如同此偈所說,要具備三輪體空的清淨認知去迴向,這是很重要的。
我最好趕快講完,恐怖的KDT喇嘛們在排隊要上來(獻感謝曼達)了!
■結語
接下來我們到第三綱要,也就是作者的結語部分,當中又分為五部分:
首先第一部分是交代「這部論釋是為誰而寫」:
我依經續諸論典,及眾賢聖所說義,
為欲修學佛道者,撰佛子行卅七頌。
第二部分是說明「因為依經教和聖者言教而說,這樣的佛子行是毫無謬誤的」:
才淺學疏文不精,碩學閱之難生喜,
然依經教聖者故,佛子行頌應無誤。
第三部分,是作者「為消除驕慢、請求寬恕」:
然佛子行諸巨浪,愚鈍如我難盡測,
故祈智者慈寬恕,違理無關諸過失。
第四部分,是「將著作此論的善根,迴向菩提」:
吾以此善願眾生,皆發真俗菩提心,
不住有寂得自在,咸成怙主觀世音!
再來是結語第五部分,「四種圓滿」的跋文:
為利益自他故,宣說教理之沙門無著,寫於水銀寶窟。
意思是這部論著具備四種圓滿:
第一種:論釋是圓滿的(法圓滿,指《佛子行三十七頌》);
第二種:聽法者是圓滿的(弟子圓滿,指聞思修此論者);
第三種:作者是圓滿的(大師圓滿,指作者沙門無著);
第四種:著作地點是圓滿的(地圓滿,指著作地水銀寶窟)。
這次課程講到這裡,接下來獻供曼達,之後請一起念誦一遍《佛子行三十七頌》。
(最後,由主辦單位紐約噶瑪三乘法輪寺(KTD)和香港噶瑪巴千諾基金會(KKF)代表,向法王敬獻感謝曼達,圓滿這次法王到美國弘法最主要的課程教授:《佛子行三十七頌》)